自然地理
建鄴區,南京市主城區之一,位于市區西南部,東、南緊鄰外秦淮河和秦淮新河,西臨長江,北至漢中門大街,總面積80.87平方千米。
境內地質形成于8億年前元古代震旦紀,經地殼大動蕩階段,形成不同時期的石灰巖、白云巖、頁巖、砂巖、礫巖等沉積巖層。境地地貌屬于秦淮河河谷平原和長江洲地,海拔4~10米。長江洲地地勢低平,海拔4~7米,由沿江洲地和江心洲兩部分組成,均處于長江洪水位以下,靠筑堤圍圩擋住洪水。
境地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,四季分明,雨水充沛,春秋短、冬夏長,年溫差較大,災害性氣象災害較少。春季(3~5月)以風和日麗的天氣為主,多東北偏東風;夏季(6~8月)氣溫急劇升高,成為低壓區,多東南風,天氣炎熱,6月左右受太平洋暖濕空氣與北方冷空氣交匯影響,形成一年一度的梅雨季節;秋季(9~11月)受北方冷氣團控制,形成干燥涼爽天氣;冬季(12月~次年2月)受歐亞大陸氣團影響,多偏北風,天氣晴朗、寒冷、干燥。
境內土壤類型主要有地帶性土壤和耕作土壤。地帶性土壤為黃棕壤,耕作土壤主要有水稻土、潮土、菜園土。水稻土分布于沿江圩區(沙洲、雙閘、江東等地),潮土分布于江心洲,菜園土分布于原江東東林、河南、興隆等地。
區域邊界水系東臨外秦淮河和南河、南臨秦淮新河、西臨長江。區域境內水系交錯,共有河流41條。其中,北部有南湖東河、南河北河等6條河流;中部有奧體北河、沙洲東河、沙洲西河、朱二河等11條河道;南部有蓮花河、友誼河、雙龍河等13條河道;江心洲區域有紅衛河、橫埂外河等11條河流。境內莫愁湖、南湖2個湖泊,水域面積分別為24.4萬平方米、6萬平方米,均位于區域東北角。
境內動物區系歸屬東洋界華中區的東部丘陵平原亞區,種類較豐富。境內廣大水域里水草及蘆葦是水生動物棲息和覓食的天然資源,成為魚類生長、繁殖、索餌的重要場所。在長江南京河段已建的瀕危動物棲息地保護區有2個,均涵蓋建鄴區段。其中,長江大勝關長吻鮠銅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涵蓋夾江水域、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涵蓋梅子洲大江至潛洲水域。區內植物區系豐富,栽培植被主要有蔬菜植物型、果園型、綠化型。蔬菜植物主要是涉農街道栽培的露地蔬菜和設施蔬菜;果園主要是江心洲街道經濟林果;綠化主要是沿江、繞城公路防護林,以及城市道路、小區綠化、公園廣場等地。